道前基礎
「道前基礎」名為「道前」,是在修行大圓滿教法之前的「加行」,宛如起高樓的地基,「道前基礎」的內容,是修行的「基礎」,是學佛者必修的功課。
「道前基礎」就是修習前的心理準備及基本素質準備。修習者若不能事先認定修習大圓滿法,日後會有殊勝的利益,其實是很困難能接受的。對於圓滿的教法,如果心理上也還未準備好接受,或者不懂或誤解教導的方式,同樣也不可能產生殊勝的成就。
一般修持密法宜先在顯教修行道上獲得堅實的基礎,包括正確的空見,以及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求覺悟的菩提心。菩提心以慈悲為基礎,以智慧為善巧方便, 配合六波羅密的修持。以在共同道上建立鞏固的基礎,才可以修密,作為「道前加行」。
若尚未具備修密的基本條件,即修習密宗的各種法門和禪觀,可能會產生修行障礙,此即是密法之「密」的原因。
按大圓滿教法的俢行次第和內容,「道前基礎」以「敬」和「信」為主,修習者遵循修習,並生出希求來世得解脫之心。
大圓滿前行次第及修習內容,包括懺悔、皈依三寶三根本和勝解空義、靜息不善、修菩提心等四力淨修,修習者可生出遠離生死輪迴之心。
大圓滿正行次第及修習內容有戒、定、慧三學,修習者生出「今生悟道、即身成佛」的大發心,最後,以「定」及「無」,成就「止觀」之果。
依止善知識
若想要在密宗道上有所成就,修習者必須藉由上師的灌頂,以獲得金剛總持佛及傳承的啟發和加持,喚醒潛在的心性、證得佛果。因此,在密續的修行中,依止一位具德具格的上師是非常重要的。
所以,依止善知識之前,須先檢查是否具備上師十種德相。而修習者也應檢視自己是否已成為具器的弟子。當修習者具器、法師具相之後,修習者則要以九種心來親近、承事善知識,以最清淨的信心來修學,經常思念憶念深深的感恩上師的恩德。
具相上師
許多密續典籍都提到密宗上師的資格。具格上師必須能防護身口意三門不犯過、身心柔軟、戒定慧三學成就。同時,還要具足內外十德。包括;1. 調伏─屬於戒僧上學 2. 寂靜─定增上學 3. 近寂靜─慧增上學 4. 教富─多聞 5. 達實性─通達空性 6. 德增上,以及攝他的四項 7. 善巧─指說法善巧 8. 悲憫 9. 具精勤─利他、勇猛 10. 遠離厭患。
具器弟子
修習者思惟聽聞佛法的殊勝利益,深信可得智慧、契入了脫生死,即須對傳法上師生起恭敬心,視上師如佛;對佛及佛所說之法,生起恭敬心;同時需斷除三種過患、並安住在「六想」中。
依六想
聽聞佛法時,依「六想」是非常重要的。 1. 病想:修習者觀想自己為病人。 2. 醫想:從世尊到自己的上師及所有傳承祖師,觀想成醫生。 3.藥想: 演說的法寶觀想為藥。 4. 療病想:依止法修持生起信心可以療病。 5. 觀善知識做如來想:觀想從世尊至自己上師的傳承功德是非常大的。 6. 願正法希求久住想。此「六想」經常需思惟及串習,尤其在聽法前要特別觀想,觀想「我要生起六想,並如理行之」。
發心
發心分二;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及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。
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:修行者宜觀想─「我聽聞及修持甚深正法,是為了使曾經作過自己的父母,現在為六道痛苦所迫的一切眾生,遠離各自業力所召感的痛苦和習氣,以獲得遍知佛的果位。」這樣的發心在聞法、修法時,都極為重要。
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 :「上師即佛亦即法,如是上師即僧眾,一切能作乃上師,師為具德金剛持。聞法眾眷屬也具有本體如來藏,已獲得了珍寶人身,並得遇善知識,以方便教言攝受,也是未來之佛。」
斷器三過
法器之三過 ── 耳不注如覆器之過、意不持如漏器之過、雜煩惱如毒器之過。
1. 耳不注如覆器之過:聞法時,耳識不應散於他處,應專注於說法的聲音上諦聽。若未如此聽聞,就如同在覆口的容器上傾注汁液一樣,雖然身在聽法的行列之中,自己卻不會聽聞到一句正法。
2. 意不持如漏器之過:如果對於所聽聞的法,僅僅是表面瞭解或聽聞,而沒有記在心中,如同漏底的容器,無論注入多少汁液,也無法留存一樣,無論聽聞多少正法,也不會懂得調伏相續而修持。
3. 雜煩惱如毒器之過:聞法時,如果以貪圖名譽、地位等有過患之發心而聽聞,或者摻雜貪嗔癡等五毒妄念而聽聞,那麼佛法不但對自心無利,正法也會聽成非法,如同向有毒的容器中,注入勝妙汁液一樣。
上師為弟子講經說法,教導弟子如何聞法和修法、如何斷惡行善、如何行持,因此弟子應銘記上師教言、努力修持,才能現前證悟。
六垢
傲慢無正信,求法不精進,外散及內收,疲厭皆聞垢
修習者認為自己已勝過說法上師的傲慢心、對上師正法不起信心、不希求正法、心散於外境、五根內收、因講法時間過長而生起厭煩心。修習者應當捨棄此六種垢染。
五不持
持文不持義、持義不持文、未領會而持、上下錯謬而持、顛倒而持
1. 持文不持義:修習者為了美妙動聽的詞句而受持,卻不觀察甚深的意義,對於自心無有利益。
2. 持義不持文:修習者若認為一切文字沒有任何實義,因而輕視詞句,僅著重於甚深的意義,詞句與意義因而脫離。
3. 未領會而持:若未理解了義、不了義,以及具有密意的各種說法而受持,則會誤解詞句和意義,而違背正法。
4. 上下錯謬而持:若上下錯謬而受持,則違反佛法的規律。即無論聞法、講法或修法也都會相違正法。
5. 顛倒而持:如果意義顛倒而受持,自相續會因邪念、分別念的滋生蔓延而毀壞,此人恐將成為佛法的敗類。
所以,應當斷除這些過患,做到一切詞句與意義,以正確的方式受持。
具足六度
「奉獻花座等,隨處持威儀,不害諸含生,於師生正信,勿散聞師教,解疑問難題,聞者具六支。」為一切法行之竅訣。聞法者都應當具足六波羅蜜多。
1. 聞法前,擺設法座,鋪陳坐墊,供養曼茶羅以及鮮花等,即是「佈施度」。
2. 隨處做灑水清掃等善事,遮止自己不恭敬的威儀,即是「持戒度」。
3. 不損害包括螻蟻在內的含生及忍辱一切艱難困苦、嚴寒酷暑,即是「安忍度」。
4. 斷除對上師及正法的邪見,以真實信心、滿懷喜悅之情而聞法,即是「精進度」。
5. 心不散於他處,專心諦聽上師的教言,即是「靜慮度」。
6. 提出疑問、遣除懷疑、斷除一切增益,即是「智慧度」。
依止其他威儀
「坐於極下地,當具溫順儀,以喜眼視師,如飲語甘露,當專心聞法」。應斷除一切不恭敬的威儀。
三主要道
在修習大圓滿法生起次第之前,修習者必需在心中建立正確的「發心」,以及成佛之道的「正見」。雖然顯教經典的法要,幾乎已經全包含於密續中,但是密續仍不能取代顯教的經典,反而是顯經的補充。因此,對修習密教的行者而言,「三主要道」實是不可或缺的教授。
「三主要道」包括
1. 志求出離生死輪回的「出離心」
2. 為利有情而求成佛的「菩提心」
3. 通達諸法無自性的「正見」
出離心
「出離心」是修習一切經乘及續乘成就的訣竅之一。修行者無「出離心」便極易對欲塵生起貪著,無堅決出離輪迴之願,也無法生起成佛之大願。志求成佛者,必須遣除對此生及來生的貪執,要觀修「暇滿義大難得」及「苦惱死期決定」之理。
慈悲心
修行密續與波羅密多乘的行者,面對因果緣的境界,當下都能無上轉化成佛法境,其修持境界所化機皆是菩薩,他們不但希求出離世間,更為成辦廣大有情眾生的利益,而志求成佛。
事實上,修持密續的行者應具足殊勝的慈悲心。修持密續者的發心必須出於為成就利他的殊勝安樂生源,故不欲浪費不必要的時間來達成佛果。如章嘉大師所言:
「於寶貴之續典及諸論釋中有言,就是下根的真言行者,亦必具足較波羅密多乘之上根行者為之悲心,及累世深厚之根器及累世所結之殊勝之佛法宿緣。」
智慧
密教修行者應要增上「空性」的修習。空性的觀修是佛教經、續二道的心要。
「慈悲心」雖然也是修行的根本基礎,唯其主要意義,著重於修行者的清淨發心及動機。「空性」則是契入各種法教的訣竅。証悟「空性」,可去除修習的一切障礙,實現「利他悲願」,契入「正果」的境地。
灌頂
除了修習出離心、慈悲心及正見之外,修持特別密續的生起次第者,首先必需從具有証量的上師處接受灌頂。
灌頂的的內容,包含了廣大的觀想、祈請、獻供及運用種種法器聖物來為行者清除垢障,授權允許初業行人修持密結,教導他們修持次第的教法,並在心中種下修持成就的潛能。
修行者欲圓滿修持此法,必需具足四級灌頂
1. 寶瓶灌頂
2. 秘密灌頂
3. 智慧灌頂
4. 名詞灌頂
「寶瓶灌頂」是憑藉瓶水而給予灌頂。四部密續;即事續、行續、瑜伽續及無上瑜伽續,皆有傳授寶瓶灌頂。
後三種灌頂則為「無上瑜伽續」所不共獨有。修持「無上瑜伽續」生起次第,僅需接受寶瓶灌頂,但事修圓滿次第,必需授予其餘三種灌頂。
「寶瓶灌頂」儀軌需獻本尊皈依境壇城曼達。本尊皈依境壇城mandala有四種,包括布繪壇城、彩沙壇城、身壇城、靜慮壇城。
「靜慮壇城」是由師徒二人,各自以靜慮之力,明顯生起的觀想壇城,此種壇城非常稀有。
當以圓滿如量的方式來傳授「秘密灌頂」、「智慧灌頂」及「名詞灌頂」時,便要使用真實的三昧耶物,但這只能授予上上根器的行者。
「秘密灌頂」需要採用「世俗菩提心壇城」,「世俗菩提心」便是本尊父母所降下的甘露。
「智慧灌頂」需要採用「婆伽壇城」。
「名詞灌頂」則要採用「勝義菩提心壇城」。此即上師傳授有關清淨身及清淨心雙運的教授辭句。
灌頂的成就有四品,最下品的灌頂成就,是在傳授灌頂時,勝解觀想生起大樂;第二是在受灌時,由接觸法器或嘗受瓶水時,引生安樂;第三是勝解觀想,以大樂心觀照空性;最上品是在灌頂時真實覺受大樂,並以此大樂心識觀修空性。
誓句戒律
密續行者在灌頂時除了受持種種不同的戒律及立下各種誓句,還要共同守持波羅密多乘行者的戒律。由於密續的修法不只困難,而且非常危險,同時因缺乏清淨的發心,而契修貪欲之道,只會令行者的惡業增長,因此,這些承諾皆是秘密的誓句。
一切續部行者必須護持菩薩十八根本戒及四十六支分戒,修持「瑜伽續」及「無上瑜伽續」者,還要持守十四根本墮及十種支分續部誓句。
當行者在接受「無上瑜伽部」每一部續典的灌頂時,皆要承諾力行種種善法修持的「不共誓句」及承諾不染犯某類行為的「禁戒」。如修持受「時輪根本續」Kalachakara Tantra便要守持二十五種禁行,以遮止二十五種惡行。包括
五惡作:殺生、不與取、邪淫、妄語、飲酒
五近罪:賭博、擲骰、食用不淨用、隨意閒談、祭祀祖先殺牛畜作供
五種殺:殺牛、殺童子、殺婦女、殺男子、毀壞佛身像
五邪思:不信佛、不信正法、怨惡領主、僧伽、欺騙信己者
五欲貪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
雖然各密續中的誓句禁戒略有差別,但所有一切密續皆共許持守誓句禁戒是極為重要的。
密教修行者深信,只要嚴守誓句禁戒,即使未以大精進力行持續道,仍然能在十六生中成就佛果。但若行者不加守護誓句禁戒,儘管精通其他的修持方法,終會墮入惡趣。
因此,密教修行者若破犯誓句或禁戒,便需發露懺悔,發誓永不再犯,並依續典所載的儀軌如法還淨。